专业支持:(0512) 63016160 / 销售热线:(0512)63016068
当前在线: 288 今日上线: 1384 今日新增: 3

【专题报道】“云”涌中国

文章来源:  中国云计算 发布时间: 2011年04月01日   浏览: 1250   作者:中国云计算

中国云计算,站在难得的时间之窗,是困惑中疾行或是在清醒中漫步?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一平

 

    中国的“云计算”在2010年10月18日这一天,似乎触手可及。
    这一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通知》称,试点示范工作,旨在“加强我国云计算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推进云计算中心(平台)建设”,遵循的原则是“自主、可控、高效”。
    尽管2008年以来,国内各地纷纷建立了云计算中心,但云计算在中国真正落地的节点,被IT界锁定为《通知》发布的这一天,2010年遂被称为中国云计算元年。
    云计算在中国落地百日之后,今年3月,即被全国两会讨论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
    “在中国谈虚拟化的云好像还太早。”有评论这样认为。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云计算技术面前,中国和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上一次,在1995年的浏览器时代,中国错过了一个“时间之窗”,成为追随者。
    今天,通往“云时代”的“时间之窗”来到中国人面前,还会被错过吗?
中国“云搜索”问世
    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加德纳(Gartner)副总裁达尔·普拉莫(DarylPlummer)说,云计算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而是很多旧事物的结合,但它却是IT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用百度CEO李彦宏的话来说就是——“旧瓶装新酒”。
    如果你曾经用谷歌(Google)搜索过资料,你已享用了初级的云计算服务。你不知道的是,这一全语言网页搜索背后的“云”,是以小于1秒的高速运算来处理海量数据的。
    “百度的搜索并不是基于这一海量数据处理的云计算数据”,一位运营商内部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百度是基于传统架构的搜索,完全靠人的力量来搜索,没有云计算的双翼,百度在全语言搜索上依然是空白。
    这个云计算的双翼——“旧瓶”,被业界称为大规模并行计算、分布式数据处理和虚拟化技术的综合,这一综合计算模式在IT界并不陌生,然而,最早提出云计算的谷歌把这一运算升华,酿成了今日的新酒——云计算。
    中国有自己的“云搜索”吗?2月22日,新华社和中国移动联手研发的盘古搜索上线,开始提供新闻、微博等资讯内容搜索。鲜为人知的是,盘古搜索是中国移动云计算应用落地的一个步骤,它被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业务拓展部经理张为民称为“最正宗的谷歌系统中国云搜索”。
    张为民全程参与盘古搜索的开发研制,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他首度披露了“盘古云”的内幕:由于谷歌不卖技术,只卖服务,中国移动便自力更生,从2008年开始,基于中国当时最早的云计算基地——中国移动大云平台的开发,历经三年,完全攻克了云计算最主要的软硬件技术——廉价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和弹性计算调度系统。
    张为民告诉本刊记者,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盘古搜索,在不久的将来,会带来用户的极高体验度:你可打开电脑在浏览器下在线编辑文件,直接将文档的网址(URL)分享给你的朋友;不用背着电脑出门,到了单位,你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网址,继续工作。
    如何定义云计算成为复杂问题。维基百科这样解读: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它可实现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并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
    当谷歌几年前提出“云计算”概念时,学术界对此不以为然,许多人认为这仅仅是谷歌用其门下的“云之门”浏览器(Chrome)来对付微软的“视窗”(Windows),纯粹是商业噱头概念。
    然而,随着亚马逊、谷歌在云计算上的商业成功,以及微软、IBM的巨额投入,中国也站到了这班“可能是继互联网之后下一次IT产业革命”的末班车面前。
    “时间之窗太难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司司长陈伟,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以紧迫的口气描述了中国面临的这一次机遇。
中国云面孔
    “不拥有它,但是使用它——就是公共设施,云计算给人类提供这种公共服务可能。”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林润华,在他堆满云计算资料无从落脚的办公室,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在他看来,用户在“云端”的云存储、在线编辑的“飘忽”操作,那仅仅是云计算的冰山一角。作为公共计算的云服务,正向中国“朵朵”飘来。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对云计算给出这样的定义:IT即服务,用服务的模式提供IT。
    在IT界,云计算的服务被分为三个形态: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
    陈伟向本刊记者解释:对普通用户而言,他们主要接触到的是SaaS这种服务模式,而且几乎所有的云计算服务最终的呈现形式都是SaaS,你通过以往的购买软件到租用软件,付给运营商一定的服务费用,就可以享受SaaS的软件租用服务。也就是说,今后你打开电脑后看到的不是蓝天白云的“视窗”(Windows),而是将置身于一个绝对网络的环境当中,包括邮件、聊天、短信、搜索、地图、办公软件等等所有的应用都是付费在网上完成。
    但是,云计算对IT行业的开发者而言,却有两种服务模式可供选择——PaaS或IaaS。PaaS的主要作用是将一个开发和运行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而IaaS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虚拟机或者其他资源作为服务给用户。谷歌中国区技术总监谷雪梅将云计算这一整合资源的结果,形象地比喻成上班族的“拼车”行为,即更多地变买为租——租用“各种计算资源”完成大规模数据任务。
    本刊记者发现,更多的云计算服务商正在模糊PaaS和IaaS的界限。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上海联通提供的云计算服务解决方案:服务平台技术+虚拟化技术+调度管理技术;微软为上海电信制定的服务器平台技术+虚拟化技术+系统管理技术——都可以说是PaaS与IaaS的组合。
    只要一个想法,其他的事情都交给云计算——云计算为我们展示了全新的产业蓝图:除了运营商,任何一家公司都可利用PaaS和IaaS这两项服务,运行一个网站或一个公司软件的应用程序,甚至完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业务,而不必投资任何服务器、存储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对于那些企图成为软件商的创业者来说,你不需要买计算机,不需要建数据中心,只需叩开云计算的大门,支付租金,拎包入住已装潢好的房间。
    2008年,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2010年,北京、上海、深圳相继推出了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和措施。
    林润华向本刊记者介绍,北京的“祥云工程”、上海的“云海计划”、深圳的“华南云计算中心”,都提出了该地区云计算产业发展的目标。各地政府也纷纷投资建设云计算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政府已投资建设的云计算中心超过10个。
    “制定规划,研究标准,从核心关键技术前瞻布局,不只是推出五个城市进行试点,技术标准体系也在积极研究探索中。”陈伟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中国五个云计算示范点的发展现状时说,这五个城市发挥积极性,进展情况总体上良好,各个城市不仅领导重视,各方面都很配合,最难能可贵的是有效地突出本地的应用和特色。“云计算不能作为一个概念来炒作,更重要的是应用,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现在试点工作推进得很健康。”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司信息服务业处副处长任利华向本刊记者介绍:经过几轮专家论证,这五个示范点论证结果已经出来,将与发改委相关部门汇合后统一公布。
    截至发稿时,本刊记者被告知,结果已经出来,但不便对外透露。
    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刘鹏向本刊记者分析,云计算在中国四大行业的落地将沿着这样的路径:电信行业——借助云计算实现业务创新;金融行业——搭建行业公有云服务中小型金融企业;政府——通过云计算平台建设带动电子政务改革;教育——建立共享云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私有云”对企业意味着什么?IT界一个未曾公开的秘密是,中国很多服务器利用率非常低,仅为10%。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核心网营销总工程师秦卓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使用云计算建立的“私有云”系统和企业原有数据系统相比,可节省电费71%,CPU利用率提高12倍,基本没有噪音,没有风扇,没有辐射,没有硬盘,只需极少数的维修人员。
    2010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人依靠机器生产产品变成机器围绕人生产产品成为可能,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这表明,中国最高决策层已将云计算应用提到了创新生产方式的高度。
    “在云计算这个领域,中国和世界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谢恩伟告诉本刊记者,微软的很多云计算应用合作都是和政府签约的,中国政府在投资上给予很大扶持;另一个方面,中国在标准化制定方面很积极,呈现出对云计算的高度重视和热情。
    陈伟表示,中国虽然不是处在领跑地位,但在云计算这个领域“一点儿不弱”,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给了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机遇,无论是在技术发展还是产业模式方面,都是机会难得,挑战严峻。
会不会“乌云密布”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人士,他们都有自己所定义的云计算,如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天空中没有两朵相同的云或许是美妙的,但是,当云作为一项技术,其概念的混乱,会不会导致“乌云密布”呢?
    3月7日,在全国政协科技界联组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认为云计算面临泥沙俱下的“混沌状态”。他阐述道:云计算对于谷歌而言,意味着更好的搜索能力;IBM用它是为了更强大的解决方案;微软提出“云+端计算”的概念,是强调其计算能力。“他们都是基于自身的市场需求来考虑的,而我们现在因为‘云计算’又掀起新一轮技术中心的重复建设,到底计算什么?很多人不知道。”
    “很多上市公司打着云概念的名义炒作,还有些知名企业实际上就是借此在圈地。”上海一位接近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士向本刊透露。
    由于云计算的投资规模和安全需要,在各地,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云计算中心成为主流模式。从2009年至今,中国有近20个城市先后部署了云计算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司提供给《瞭望》新闻周刊的一项2010年完成的调查显示,由于中国在云计算领域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以至于云计算发展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各部门缺乏政策协调机制,地方政府纷纷上马云计算项目,投巨资建设云计算中心,不少IT企业也纷纷加入到云计算中心的建设行列。云计算还在发展初期,这种一哄而上的投资热潮,势必带来重复建设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有可能造成昂贵计算与存储资源的浪费。
    与之相关的背景是,云计算在国际上存在多个标准化组织交叉和重复的问题,国际社会没有形成统一的云计算标准体系,国内的云计算标准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
    “假云比真云多”,刘鹏向本刊记者指出,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云计算的概念纷繁复杂,令很多“假云”钻了空子,地方政府存在被“忽悠”的可能。
    谢恩伟向本刊记者表达了相同的担忧,“各级政府似乎都需要一个数据中心,这个有没有必要?是不是盲目地在建数据中心?”
    在云的概念及技术标准依然模糊之时,2月18日,“云计算”被纳入财政部下发的2011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
    中国医药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雷万云认为,要想云中漫步,政府需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是有一个良好的规划,让国内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二步是管理,形成合理的云计算布局;第三步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最后一步才是政府自己主导进行一些关于云计算的项目。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往往直接开展最后一步,这就很容易导致失败。
    “关键是要形成好的应用,没有应用就成了忽悠,不在于要建立大型的什么云,而是量力而行。热潮中需要冷思考,不要一哄而上。”陈伟对本刊记者说。
    这场“争夺云计算应用权”的较量,让人联想到美国工业革命之初“争夺车间的控制权”之争。ZiffDavis媒体集团(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主任段永朝评论道,“由谁来操纵,是问题的关键。”□


标签: 专题 , 中国 , 报道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